磁铁党支部丨有我们,村庄不一样!


“老朱,还有腊排骨没得?”5月5日一大早,弭水桥村村民刘发红来到同村的朱启华家,采购土腊肉。这个周末,他的农家乐,又要迎来六桌旅行团的客人。去年,刘发红在村里支持下开起了农家乐,借着九凤谷的旅游热,他的生意越做越红火。

而就在四年前,他一个人远在厦门打工,80岁的双亲、患病的大哥,全靠他微薄的收入生活。住着土坯房,走着泥巴路,深山里地地道道的贫困户。现如今,一条彩色旅游公路修到家门口,他当上了老板,盖了新房,娶了媳妇,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感激地说:“是刘书记拉了我们一大把!”

而刘大卫却说,是党员干部发挥带头作用,大家团结一心,才建成不一样的村庄。

留下——

退伍军人被拦在“穷窝子”

2014年,刚从部队退伍回来的刘德华,与同学相约去广东做生意,却被二爹刘大卫拦住,“你留下,为村里发展出份力。”“别人都鼓励自己的亲戚去好地方,您为什么偏要把我留在这个‘穷窝子’?”刘德华一语道出心中的不满。

上一届村“两委”班子,都是60岁左右的老人,起初村里也选拔了几个年轻后备干部,可总是不到一个月就都辞职了。刘大卫清楚,村里要发展,必须得有年轻人。他决定首先说服刚退伍的侄儿留下。

“一起干!我们是刘家唯一的两名党员!”刘大卫发出了命令。逃不过“党员”的责任,拗不过长辈的坚持,两个月后,刘德华留下了。

一干就是四年。“新一届班子的工作作风,深深影响了我。”刘德华说,支部就像一块吸铁石,在吸引他慢慢靠拢时,也把磁力传递给了他。

一次,村里统计需要危房改造的村民。刘德华负责现场勘察危房的情况。村民谢辉本家,房屋出现开裂,具备危房改造的条件,可是当年危房改造补贴的指标只有6个。“您的三个子女在外有车有房,比起其他群众,条件好得多,指标有限,我们只能从最困难的群众先补起。”刘德华解释。以为是自己没送礼,村干部故意刁难,谢辉本假装讨论房子的问题,从左边的荷包里抽出几张钞票顺手塞进刘德华的口袋。当天晚上,刘德华请自己的母亲把钱还回去。自那以后,谢辉本相信,党员干部说话做事肯定是公平公正的。

看着党员、群众越来越亲热,村里一天一个样,刘德华更坚定了当初的选择。“回来吧,现在村里发展好了,有蛮多创业机会。”遇到同村的年轻人他总是忍不住当起说客。

说归说,没有做出来什么,在外的年轻人怎么会相信家乡有机会?

知道村里要发展休闲采摘农业,刘德华去北戴河学习葡萄种植技术。今年初,他流转了40亩土地发展葡萄采摘园。看着一个多月前下地的绿苗子,他满怀希望:等到开园时,更多的同龄人要一起回来发展。

坚守——

大病归来“那里还是我的家”

“别干了,回来好好休养吧。”妻子陈纯兰苦口婆心地劝说,仍阻拦不住村委会主任李六益每天准时去上班的脚步。李六益带病工作两年多,陈纯兰也劝了两年多。

2014年,身为村里花园茶厂老板的李六益在村级干部换届中,高票当选村委会主任,与刘大卫搭班子,一心改变这个三类村。“我从村里出去二十几年,刚上任时完全不熟悉村里的现状,很多情况下,我要依仗老李。”刘大卫说,每次走访,每次拿方案,他最先和李六益商量。

2015年6月的一天,刘大卫接到电话,两户村民因为地界的问题发生纷争。情况紧急,还在宜都市区办事的刘大卫迅速联系了李六益。“我今天感觉很吃力。”李六益有气无力地说道。等刘大卫赶到村里时,李六益已经处理完了村民的纷争,一个人站在路旁,捂着肚子,额头上的汗珠直往下掉。第二天,李六益被检查出患上了早期白血病。他的脾脏是普通人的九倍大,稍微碰撞,就会有生命危险。

李六益住进了医院,心却在村里。“景区刚开业,什么情况?”他电话打听着。出院后,不到一个星期,他毅然回到村委会上班。面对家人的反对,他呵呵一笑:“那里还是我的家,我得回去帮忙。”

刚回村委会不久,面临防汛的关键期。村“两委”八个人中,有四位女同志,李六益主动要求参与防汛值班。“不等我,我去抢险了!”2015年7月10日夜晚11点,他在去抢险的途中经过家门口,给妻子打了个简短的电话。

奔波、操劳,却乐在其中,他总说:“支部就是块吸铁石,吸引我坚守阵地”。

开拓——

20年积蓄“搭”在农家乐上

弭水桥村的丑溪,是村9组、10组所在地,三面环山,一条不到两米宽的泥巴路与外界相通。汪德庆与这个村里大多数青壮年一样,常年在外打工。那时候,他最大的愿望就是:挣点钱了,一家人搬离丑溪。

让他万万没想到的是,三年前,他竟拿出所有积蓄在这里盖起楼房,办成村里第一家、也是最大的一家农家乐,扎根在这大山里。他说,当初第一个“吃螃蟹”,这份勇气来自于村党总支书记刘大卫的鼓励。

2014年7月,正逢丑溪驴友探险的高峰期。为了解决驴友“吃饭”的问题,刘大卫找到了从外地打工回来的汪德庆,“老汪,开个农家乐吧。”“刘书记,这个穷窝子里,还开馆子?”一阵玩笑后,汪德庆并没放在心上。在他看来,这个深山老林里,没有半点发展前途可言。

半个月后,在村民家吃酒席,刘大卫远远看见了汪德庆,就凑到了他的饭桌上。“办农家乐的要报名了,你是党员,你带个头。你赚钱了,乡亲们自然跟着你搞。”“那就试一试。”对于这个回答汪德庆心里没底。

第二天一早,汪德庆还在打扫院子,就接到刘大卫的电话,“开张没?”“开张!今儿就开张!”说完,汪德庆搬出了几张圆桌摆在院子里,就着田里的菜,屋里的肉,开始做准备。

中午11点,20几名溯溪回来的驴友到汪德庆家询问有没有饭吃,就这样,村里的第一家农家乐开张了。地道的农家饭与丑溪的美景一道在驴友的朋友圈中刷屏。不久,汪德庆的农家乐,人满为患。5个月后,村里陆陆续续开了27家农家乐。“农家乐就要搞出农家的味儿,东西越‘土’越正宗,但是千万要注意卫生……”汪德庆将开馆子的经验一一传授给邻里乡亲。

土屋开农家乐,条件跟不上。很快,汪德庆便拿出打工20年攒下的积蓄,盖起了三层小洋楼,搞好了农家乐的配套,“钱都搭在房子上,我这回是扎根哒。”(三峡日报 记者 陈璐 曹阳 通讯员 陈登良)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