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很多地方都去过,每次一到别的地方一小时,我就想回宜昌了。”这句话说出了很多“恋家”宜昌人的心声,说这话的并不是土生土长的宜昌人,而是在宜昌生活了20多年的新疆同胞阿西木。“宜昌环境好,老百姓好,单位人(政府)好,我很喜欢这里,我们全家都喜欢。”阿西木憋着普通话说。1997年初到宜昌,阿西木刚满19岁,21年过去,他已从毛头小伙成为一名3个孩子的父亲。2016年,在西陵区教育局和环北社区的帮助下,他将3个孩子从家乡迁到了宜昌上学,50多岁的母亲也跟着来到了宜昌。结束了两地分居的牵挂,阿西木在这座城市生活得更加踏实了。
生意受挫,从家乡来宜创业
阿西木出生在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和田地区的墨玉县,在家以种棉花、核桃、葡萄为生。之后,他又到乌鲁木齐市,做屠宰场的羊肉生意,但很快就面临亏本的境地。正当阿西木为以后的出路发愁时,他在郑州卖羊肉串的兄弟告诉他,现在外地人都很喜欢吃羊肉串,这个生意非常火爆,能赚不少钱。听完兄弟的建议,阿西木觉得大有可为,他研究地图发现,当时宜昌的新疆烤羊肉串生意还是空白,于是带着妻子和哥哥两口子以及表弟,坐火车来到了宜昌,开始了异乡谋生的第一步。那一年,他19岁。
拓展经营,在宜生意蒸蒸日上
1997年,他和哥哥在十三码头摆了宜昌第一个烤羊肉串摊,当时他们一串羊肉串卖5角钱,因为没有同行竞争者,加之味道好,老百姓喜欢,他们的生意很是兴隆,一天就可以卖出三四百元钱,一个月能达到1万多元,远远高于在家里和乌鲁木齐的收入。在第一个羊肉串摊生意大获成功之后,阿西木又在长途汽车站附近开了第二家。赚到钱后的阿西木惦记着家乡的亲人朋友,希望让他们也参与到共同致富的队伍中来,于是在来到宜昌的一年后,在他的动员下,又有5个之前在老家种地的同乡也到了宜昌,和阿西木合伙。他们扩大了经营规模,在大公桥批发市场开了第三个羊肉串摊。后来在市民宗局、市城管局的支持下,又有了市民们熟知的儿童公园、国贸、丹尼斯、步行街附近的摊点。
到了2014年,阿西木和朋友们的羊肉串摊点扩大到三峡大学黄河路。在经营的过程中,得知三峡大学有80多名来自家乡的学生,为了方便这些同乡们就餐,恰逢市里的街道环境改造,2017年6月,在西陵经济开发区、区城管局等相关部门的帮助下,他盘下了大学附近的一处店铺,开起了新疆民族团结餐厅,为人们提供原汁原味、地道可口的新疆菜。该餐厅有400多平方米,可容纳上百人就餐。现有员工8人,都是阿西木老家的亲人和朋友。阿西木说,开了门店以后,空气比摆摊时候的要好,大家的就餐环境更加卫生了。现在所有摊位加起来,一年要卖出上千头羊。
爱上宜昌,身体力行促民族团结
从1997年来到宜昌,阿西木已经在这里生活了21年,他早已把宜昌当成了自己的第二个家。他在环北社区的民族团结小区买下了90多平方米的房子,将母亲和妻子从新疆接到了宜昌,2个女儿和1个儿子也在西陵区教育局和环北社区的帮助下,于2016年进入得胜街小学上学。为了帮助三个孩子尽快适应在宜昌的学习生活,与老师同学融洽相处, 2016年9月,西陵区民宗局专门请宜昌新疆工作站站长艾海提给60多名得胜街小学老师和10多名环北社区网格员讲授民族宗教知识课。阿西木最小的儿子刚到宜昌时,不太适应,在老师们的关怀和同学们的帮助下,半学期后,便顺利地融入到了学校的大家庭里,交到了许多好朋友。
现在孩子们成绩都很优秀,非常适应和喜欢在宜昌的生活。在全省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现场会上,大女儿阿伊古再丽还作为主持人向参会嘉宾进行讲解,出色的表现得到了全省代表的高度评价。
周末的时候,阿西木一家常常去周边景点游玩,三峡大坝、下牢溪、三峡人家、神农架都留下了他们兴高采烈、其乐融融的身影。
除了平时的店铺经营,阿西木也积极参与各级政府和社区组织的培训和学习活动。在最近的西陵区“双语双向”教育培训中,因为自身汉语口语较好,但书写能力存在一定不足,他积极参加学习、勤奋刻苦,努力提升自己的汉语水平,成为培训的骨干学生。
作为一名在宜昌生活的少数民族同胞,阿西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促进了民族团结。在每年的民族节日“古尔邦节”来临时,阿西木会邀请三峡大学的少数民族学生到家中做客,他们一起吃饭、唱歌、跳舞。他还会参加环北社区组织的联谊活动,和各民族同胞共同表演节目,共同分享节庆的喜悦。从2016年开始,每年的春节,阿西木都会看望社区的困难群众,为他们送去米、面、油、肉等过节物资,帮助他们度过一个祥和的春节。(三峡日报 记者 翟雪莲 见习记者 刘千谦 通讯员 宁文化 吴远蓉)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