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铁人丨路通了,回乡发展的人多了

四月的火麦溪,山清水碧,日暖风轻。乡亲们有的忙种植,有的搞养殖,观光农业也红红火火地发展起来,“每到周末,就有城里人开着小车上山来玩。”

昔日“有女不嫁火麦溪”的穷山僻壤,变成了人人向往的观光地。

这一切,得益于“脱贫铁人”郑学群不等不靠谋发展,带领乡亲们靠勤劳双手走上了致富路。

一边修通“致富路”,一边栽下“摇钱树”

长阳土家族自治县贺家坪镇七里坪村是该镇最边远的自然行政村,有沈家湾、七里坪、天阳坪、红岩、火麦溪等5个村民小组。村子平均海拔1000米,西接秭归县,东接点军区,三县交界,山大人稀,可用耕地面积少,是全县54个重点贫困村之一。

原来的火麦溪没有公路,乡亲们在山坡上种点土豆等土特产,只能在“遇双逢集”时,爬六里多山路,背到邻村何家荒的集市上卖。可是,何家荒集市的价格比镇上低得多,有的村民就翻过几座山岭,花一整天的时间,把农作物背到国道边上的青岗坪去卖。卖了钱,换点米面、油盐等日常生活用品回家。

“山高路远,好不容易到了转运点,原本水灵灵的青菜、天蒜蔫了一大半,别人就不要了。” 村民皮裕琛回忆说,没办法,只能把那些菜一大捆一大捆地丢掉。“看着真心疼!”这样一来,乡亲们辛辛苦苦种了一季田,却没什么收成。

为了生存,许多村民不得不外出打工。留在村里的多半是孤寡老人和孩子,发展产业就更难了。

倔强的郑学群看在眼里,急在心头,带着乡亲们没日没夜地修路。遇上农忙的时候,男劳力们都要回家种田,很多人只能出半天工,工地上就只剩下郑学群、李鹏来、李长德等几个主力。

有一回,眼看溪子沟的路段要收尾了,樊昌宏家赶着种当季的苞谷,郑学群就让妻子杜玉芳去樊昌宏的田里帮忙,换男劳力来修路。

一边修路,一边发展产业。栽核桃、竹子,种菜,养猪,喂牛、喂羊,只要听说周围哪里有了新产业,郑学群就去学了回来试种试养。

“郑学群种了满山的核桃苗,用竹篾一根一根围起来,管理的很好。”村民邓大万是低保户,跟着郑学群,也栽上了50亩核桃。

内生动力激发,日子越过越亮堂

“公路修通后,日子越来越好,村里的山货都成了香饽饽。”4月17日一大早,邓大万走进自家核桃园,一边施肥,一边跟邻居刘义望念着郑学群的好,“是老郑教我怎么管理核桃树,还送了山羊帮我搞林下养殖!”

刘义望一转身,恰巧看见郑学群扛着镢头,沿着大路走过来,“老郑,又上山去啊?”

“去看看我那些核桃苗,顺道把沿路的24个涵洞口,挨个检查疏通一下……”郑学群边走边把路边的碎石子推平整。

刘义望拿起工具跟上来,“我和你一起去!”

村民李长德闻声赶来,“我也上去,疏通了涵洞口,就去瞅瞅老郑那些核桃苗咋管理的!”

自从火麦溪修通了公路,在郑学群的带动下,乡亲们激发了自主脱贫的内生动力。

村民刘义望,原来在江浙一带打工,“收入不少但开销也大,一年到头省吃俭用却攒不住钱。” 前年春节回家过年,看到乡亲们日子一天比一天好。他也动了心,跟妻子商量,“路通了,咱不出门打工了,就在家里养猪种菜!”

喂了七头母猪,还种了十来亩高山蔬菜,“就坐在屋里收钱,日子越过越亮堂!”

客车开进了村里,乡亲们干劲十足

今年春节前,火麦溪的水泥路打通后,通往秭归的第一辆客车开进了村里。郑学群给李鹏来打电话:“咱村里的路硬化了,乡亲们发展产业可带劲了,你也回来吧!”

在广东打工时,李鹏来去过不少的地方,每每看到一些乡村旅游项目,就想到老家火麦溪的自然资源更好。大年初一,李鹏来带着女儿一起,种下了300株紫薇,200株银杏。如今,嫩芽初上,青翠可人。

最近一段时间,李鹏来四处寻找合作伙伴,谋划着搞观光农业。

这几天,之前在重庆打工的村民邓龙成也四处托人找地基,“想把屋子整一整,搞个农家乐。”

眼看着火麦溪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回乡发展的人也多了起来。乡亲们个个干劲十足,产业发展的热潮从火麦溪蔓延开来。(三峡日报 记者 梁剑 通讯员 杜强)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