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7日,宜昌。南岸缓坡上,宜昌田田化工有限责任公司。
身着红色工服的专业拆除施工队,正在对300多台套、总估值近2亿元的生产装置进行拆除,拆除的化工设备被切割分块,火花四射。50米外,浩浩长江滚滚而过。
这是这家47年历史化工企业的告别之旅。
响应共抓长江大保护决策部署,宜昌打响“清零行动”,沿江1公里内的化工企业,全部关停或搬离!2017年至今,已有25家像田田化工一样、“家住长江边”的化工企业,向历史道出“再见”。
峡尽天开朝日出,山平水阔大城浮。
壮士断腕,破解困局。一场真刀真枪的“生态革命”,“刀刀见血”的雷霆之战,向世人宣告着宜昌保卫母亲河的坚定决心。
生态环保是必答题,不是选择题
“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2016年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发出了保护长江生态的最强音。
长江在鄂流淌1061公里,我省长江岸线全国最长。建设生态长江,是历史责任,也是重大担当。
从重庆至武汉,不到900公里,至宜昌,不过600公里。“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这声音振聋发聩。
浩荡长江,奔出神奇三峡,成为长江中游的起点。这里,“上控巴蜀,下引荆襄”,为三峡库坝区生态屏障,更是长江流域生态敏感区。
然而,这里磷矿资源丰富,数十年发育出发达的化工产业,崛起了兴发、三宁等行业龙头企业。为了运输便利、取水方便,沿江布局的化工企业达到134家,占全市化工企业的三分之二,最近的离长江只有50米。
产值占全市工业三分之一,占全省石化行业三分之一,化工产业成为宜昌当仁不让的支柱产业。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化工围江”愈来愈严峻。一旦发生地震、滑坡等自然灾害或重大安全生产事故,造成管道破裂、化学品泄漏,后果不堪设想。
坚决扛起长江大保护重任,还长江两岸“山更青水更绿”。2017年,宜昌市委、市政府率先加压,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发起“清零行动”,3年内沿江一公里内化工企业关停搬迁。
涉及企业134家,职工5.25万人,资产1284亿元。
人们都说,宜昌在“冒险”。
宜昌,省域副中心,与襄阳共负全省三分之一经济总量的重任。面对区域竞争的激烈格局,拿占当地工业经济总量1/3的产业“开刀”,需要多大的胆量和勇气?
沿江化工企业中,有中国排名居前的磷化工、上市公司、利税大户。一旦这些企业经营出现大起大落,涉及成千上万股民和资本市场,谁担得起这个责任?
湖北磷矿储量排全国前三位,宜昌磷矿资源储量居全省之首,长期以来,化工产业贡献了分量极重的财税收入,解决了大量就业。斩断各级政府对化工产业的思想依赖、情感依赖和发展依赖,谈何容易?
“作为确保子孙后代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坚决摒弃以牺牲环境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中央、省委一以贯之的新发展理念,给了宜昌市委市政府底气和定力。
“生态环保是一道必答题,不是选择题。”“哪怕牺牲一时的发展也要换取长久的、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之路的信心。”
一组数据体现宜昌决心和担当:2017年,关停25家化工企业,这其中,不少企业产值过亿元,利税过千万元。伴随着阵痛,2017年,宜昌固定资产投资和地方财政总收入均下降超过10%。
“地方财政收入下降、支出增多,不是没有压力,但为了还长江一江清水,这个腕必须断!”宜昌市委市政府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痛下决心、超前谋划,全力打好化工产业专项整治及转型升级攻坚战。
有雷霆万钧的勇气,更要有细水长流的耐性
来自宜昌的实践,震动全省。
这场“清零”战役,雷霆万钧,但步履铿锵,从容笃定。
从制定近期远期目标,到倒排时间表、列出路线图,宜昌制定3年行动方案,整个“清零”战役蹄急步稳,有张有弛——
2018年底以前,全面完成人口密集区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搬迁工作;2019年底以前,长江及其支流岸线1公里范围内、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范围内的化工企业装置依法关停或搬离;2020年底以前,陆续关、搬、转134家化工企业,实现沿江1公里范围内化工企业全部“清零”。
稳扎稳打。市委、市政府每周一次碰头会,每天都有新进展。
稳定人心。关停搬迁,维护工作利益、妥善安置职工。
千万级纳税户田田化工拆除,400多名职工何去何从?宜昌市政府投入2600余万元,用于职工退休金、养老保险等;组织6期转岗培训、8场次专项社会招聘,帮助职工就业创业,所有职工得到妥善安置。
香溪化工关停,员工大会讲政策,说出路;车间会、班组会层层宣传,解思想疙瘩;启动转岗培训,员工全部在楚星化工园区转岗再就业。从抗拒到接受,再到主动融入转型大潮,员工邓清华说:“踏上新岗位,环保意识和高新技术是我们的新课题。”“清零”是为了保护中华民族母亲河,也是为了更高质量地发展宜昌。
这是一场轰轰烈烈的化工产业“腾笼换鸟”大图景。
宜昌编制出台《化工产业绿色发展规划》《化工产业项目入园指南》,分类整治10多个化工园,推动化工产业迈向高端化、精细化、绿色化。
规划总面积68.49平方公里的宜都循环化工园区,通道快捷工程、污水处理、热电联产项目正在紧锣密鼓推进;规划面积44平方公里的枝江姚家港化工园,出台“飞地经济”相关政策,一次性建成智能化花园工厂。严格执行安全环保、工艺设备、能耗等要求,引导符合标准的企业向两个专业园区集中。
进,靠创新。“过去多依靠资源消耗发展,但现在要通过高新技术推动产业升级。”宜昌市相关负责人表示,将重点发展专用精细化学品、化工新材料、化学制药、节能环保等产业,向电子化学品和功能材料方向突破。
市级设立1亿元专项资金,支持化工产业向高端发展;与三峡集团签订合作框架协议,共同将宜昌打造成为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示范区;3年内,宜昌还将引进中国化学工程集团和一流化工专家团队,打造高水平精细化工园区,推动化工产业迈向中高端。
目前,长江宜昌段化工污染治理及园区绿色化改造项目、PPP初步实施方案编制完成。
“下一步,将出台化工企业投资负面清单,推进产业链向高端延伸,创建国家级精细化工制造业创新中心,力争三年内高端产品产值比重提高10个百分点以上。”
“5+2”“白加黑”。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状态,一个问题一个问题解决,一道关口一道关口越过。
不主动淘汰自己,市场就会淘汰我们
不止不行,不破不立。
搬迁中,企业与政府同频共振,不避阵痛,体现出高度责任感。
田田化工建厂47年,正处红火之时,年利润2000多万元,关停损失逾3亿元。但,说关就关了。“离长江只有50米,有潜在生态隐患。保护长江,不能只打企业利润账的小算盘。”田田化工总经理李先荣说,企业将搬迁到离长江较远的工业园区升级改造后“重新开张”。
“目前主打碳酸氢氨(化肥),但现农民开始普遍用复合肥。我们不主动淘汰自己,最后市场就会淘汰我们。”李先荣说。
“田田”的理性告别中,是企业社会责任的主动担当——管理层放弃短期利益,员工割舍深厚感情,携手践行绿色发展新理念,为宜昌化工企业的转型升级作出表率。
更有企业“早破早立”。
长江大堤边的宜都市华阳化工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于1998年,是全球紫外线吸收剂系列产品最大生产基地。紫外线吸收剂,是防晒护肤品的主要成分,在欧美高端化妆品原料市场供不应求。
令人意外的是,它已经历了3次搬迁,搬一次企业发展一次。“早搬早好。”企业前后投入近千万元技改,率先在全国研究紫外线吸收剂的高端产品三嗪酮类并获得专利。“它的能耗比传统产品低40%,污染减少一半。”公司总经理徐明华说,2019年12月,企业整体搬迁之时,就是产品整体迈向中高端之日。
随着城市发展,化工产业布局变化,宜都友源发现越来越“孤独”了,配套厂家少了,周边居民越来越多。“民房离我们越来越近,我们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公司负责人说,搬迁入园后将建设新的生产线,产品技术含量将上台阶,市场前景看好。
湖北三宁化工,投资100亿元,以建企以来最大手笔投入启动搬迁转型,走向“高、精、尖”之路。工业园内,打造紧密衔接、复合成网的循环经济产业链。目前,三宁已实现16类53种产品之间的关联生产,循环经济比重占公司产值36%,每年仅节能就达2亿多元。
有的企业“后知后觉”。美洋化肥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接到限期搬迁时不理解:企业环保要求达标,2016年刚投资2000万元建设的硫化铵生产线还没开始生产。如果搬迁,设备、管道等巨额固定资产基本报废。
几个股东辗转难眠,激烈的思想斗争后,他们达成共识:要为子孙后代尽一点社会责任。“虽然说企业有损失,但是从长远角度来讲,借搬迁之机提档升级,实现绿色发展、智慧发展。”
不止不行、不破不立,顺应发展潮流,企业就能涅槃重生。
宜昌借助“清零”,引导推动企业转型升级,向高精尖、向绿色循环化发展,带动宜昌产业格局悄然变化,生态状况明显改善。
“到2020年,全市化工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取得重大进展,实现高端化、精细化、绿色化、集聚化、循环化发展。”宜昌市经信委总工程师程继勇介绍。2017年,宜昌化工产值占工业比重由2016年的30.6%下降到19.8%,精细化工占化工产值比重提高到20.3%;长江、清江等重要河流国考断面水质全面达标,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提高了3.2个百分点。
大江来从万山中,山势尽与江流东。
“清零行动”,这场生态环境保卫战仍在长江边持续。人们相信,未来,一幅绿色发展的美丽画卷必将在宜昌大地上徐徐铺开,让世人惊羡。(湖北日报)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