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长阳渔峡口镇岩松坪村,村民们刚结束椪柑销售,又迎来伦晚脐橙的上市。种植户大多早已签下订单,一只只脐橙刚摘下来,就被发往全国各地。
岩松坪村原二组35户村民,2016年全年仅柑橘收入便达340余万元。一棵柑橘树,平均收入700余元;一亩田,收入高达3万元!这收入背后是一只柑橘走过的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之路。
价格优柑橘成了“金果子”
“去年卖柑橘毛收入82万多元,除去成本开销,纯收入大约在70万元以上。”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岩松坪椪柑产销合作社理事长李长藻乐呵呵地告诉记者。
原来,去年李长藻种植春橘50亩,年初挂果树收6万公斤,7元/公斤,销售收入42万元;伦晚65亩,采摘4万公斤,8元/公斤,销售收入32万元;椪柑3.4亩,每亩产量在3500公斤左右,7元/公斤,销售收入8.33万元。“夏橙马上就要上市了,今年30亩夏橙,预计产量13.5万公斤,以6元/公斤的平均价格计算,也是笔不错的收入呢!”李长藻说。
在松坪村原二组35户柑橘种植户,每户平均收入10万元左右。其中收入达到70万元1户, 40万元以上的1户,达到30万元以上的有3户。
“过去我们种植玉米、水稻等传统农作物时,收入不足现在的十分之一。”
结构好全年都是旺季
受自然成熟时节影响,农产品销售淡旺季十分明显,但在岩松坪村,因为科学合理的品种结构调整,淡旺季的市场规律在这儿被打破。
以李长藻为例,他现在种植的柑橘品种主要有春橘(学名岩溪晚芦)、伦晚、夏橙、清江椪柑(学名华柑二号)。
李长藻告诉记者,品种结构的调整,是市场倒逼下主动选择的结果,目前我国柑橘大量上市的时节主要集中在每年的十一二月份。他种植最多的却是避开这一高峰上市时节的品种“岩溪晚芦”,这样的品种市场上很少,价格自然能够保证。
“椪柑每年大约在12月成熟上市,销售至次年2月份左右,椪柑销售结束后,春橘、伦晚也到了上市时节,待伦晚退市后,夏橙立马补上市场的空缺。”李长藻说。
如今,在李长藻的带领下,村里的柑橘种植户们在柑橘销售上打破了淡旺季的市场规律,全年有事做、有钱赚。
绿色生产品质是生命线
“消费者口味越来越挑剔,要不断发展更优质的产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只有这样才能在市场上有竞争力。”李长藻说,为了保证柑橘的品质,在种植过程中,要做好标准化生产,统一生产管理、统一采收,并且严格按照制定的标准操作,同时,坚持绿色、优质、安全生产。
“绿色的种植是品质取胜的第一步。”李长藻称,在种植中,其所在合作社的农户们一直坚持只使用有机肥,只有施有机肥,种植出的柑橘才更加地可口,才有香甜的回味。
除了有机肥,他对柑橘种植技术也是钻研颇深,多年来他不但非常重视柑橘的品种选育,还非常重视新技术的应用,始终坚持好吃、好管的原则,利用最适宜的气候,种植最有价值的品种,种植自己最会管的品种。包括种植密度,他也有着自己的高要求,采用的是一亩田控制在40至45株,合理密度不仅管理起来方便,便于机械化操作,而且通风透光性增强,减少柑橘的病虫害。
补短板现代农场在路上
“现在‘互联网+’这么火热,我们要抓住这个机遇,把橘子卖到全国各地去”,李长藻笑言,线上销售已占整个销售额的30%左右。在他的引领下,他们的合作社成员也纷纷跟进线上销售。
“我想以此证明农民种田也可以致富,现在我已经富了起来,并带动了周围的种植户共同致富,柑橘已经不仅仅是一种水果,在我们当地人眼中,它就是‘金果子’,而我们的土地更是‘金土地’。”李长藻说。
今年,李长藻又流转了400亩土地,种植优质柑橘,其计划要再流转土地达到1000亩。
“我现在被许多人称作家庭农场主、职业农民。”李长藻笑言,他4个孩子都是大学毕业,现在3个孩子跟他种柑橘、卖柑橘,全家一起好好把柑橘产业做得更大更强。专家点评:
秉承工匠精神把柑橘变致富果
市柑橘科学研究所所长文中华表示,以李长藻为代表的柑橘种植大户,秉承工匠精神,几十年如一日专注于柑橘这一产业,以科学技术为支撑,用市场眼光谋发展、调结构、提品质、促融合、补短板,走出了一条绿色的可持续发展的致富道路,从他的身上也充分体现了当前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个缩影。(三峡日报 记者李鹏飞 通讯员吕小红 梅锡玲 文中华)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