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宜都市被列为全国7个水权改革试点之一,也是改革试点中的唯一县级市。经过3年的改革探索,宜都水权改革效果如何?3月6日至7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实地踏访。
用水权明晰
村里没发生一起用水纠纷
7日,记者在宜都市松木坪镇观音桥村看到,高低错落的山坡丘陵间,每走几百米到上千米,都有一个堰塘,个个塘堰沟渠相连、塘满水清、倒影如画,远处炊烟袅袅,好一幅“山间水乡”的美丽图景。
宜都市水权改革办公室主任刘勇介绍,水权改革时,宜都市通过先建后补(村民先修堰塘,政府后给补贴),鼓励村民新修堰塘、清淤、补堤、疏渠等。“维修后的堰塘不漏水了,功能也全了。”
“家门口有一塘清水,美观又实用。”村民袁万邦说,家里人饮用的是自来水,但牲畜饮水、洗淘、浇花、种菜等都到堰塘里取水,方便又省钱。
观音桥村丰收水库(当地人的俗称,实为堰塘),面积7亩,原来被泥沙淤满,基本丧失蓄水功能。水权改革后,确定了30多个受益户,受益户对塘堰挖泥清淤,国家给补贴。去年7月,宜都干旱,丰收水库30多个用水户连续抽水20多天,成功保住附近上百亩水稻。
灌溉用水有保障后,不少村民将旱地改成水田,并且用水纠纷也消失了。“水权改革后,塘满了,用水权明了,村里没发生一起用水纠纷。”观音桥村村支书彭晋国介绍。
变“我不管”为“我要管”
8000堰塘有了“护身符”
塘满水清能否持久,将来会不会又成臭水塘?村民的行动已给出答案。
记者看到,年近60岁的刘以成正在清理丰收水库岸边的树叶,防止被风吹到库中。见村支书彭晋国来了,刘以成指着水库的一角说:“明天要赶快清理,要不影响投放鱼苗。”
去年,水库管理人刘以成向丰收水库投了2000多元的鱼苗,年底卖鱼收入14000多元。由于其他用水户没有参与管理,卖鱼收入全归刘以成所有。“年纪大了,在家门口管理堰塘,还有一万多元的收入,实在划算。”刘以成表示,以后要继续把堰塘管护好、利用好。
宜都市水利局副局长张祥艳说,2015年宜都市出台了《宜都市水权改革登记办法》,对堰塘的使用权和灌溉用水权进行确权,确定了8000多个堰塘的受益户和管理人,明确了管理人和受益户间的责任和收益归属,“责任和收益归属明了,堰塘管理也就有保障了。”张祥艳说,堰塘管理好了,管理人就有收益,就可以拿出资金维修,让堰塘管护与治理进入良性循环。
水权改革后,宜都正在探索如何更好地利用这些堰塘。去年7月,宜都市出台《宜都市养殖水域滩涂规划》,全面实施人放天养。张祥艳说,有了水源保障,宜都将探索堰塘和土地打包流转,建立合作社,对土地、堰塘综合利用,打造茶叶等支柱产业,建设美丽乡村。(湖北日报)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