峡江春来,夷陵区分乡镇南垭村油菜花竞相绽放,全国各地的游客走进金色花海,共赴春约。
今年2月,市委农村工作会议提出,深入实施“强县富民兴村”三项行动,扎实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
南垭村的演变是宜昌推进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随着政府政策的扶持,社会资本的注入,村民的积极参与,南垭村正走在全面振兴的大道上。
3月22日,记者走进该村,感受乡村发生的深刻变化。
变化一:业态变,乡村洋气了
当日,在南垭村油菜花田里,一栋白色房子格外显眼。
分乡镇党委副书记、镇长田喆介绍,这是该镇引入社会资本打造的咖啡屋,是村里的一处消费新业态。
在屋内,城里能喝到的拿铁、摩卡、美式咖啡不再是稀罕物,在这里还能踏春赏花。
市民江雨薇评价:“情绪价值拉满了。”
作为“北漂”青年,江雨薇常年生活在“钢铁森林”,这次休假返乡,她选择回归自然。
“在这里能够让自己慢下来。”她说,现在乡村变得洋气多了。
大学生刘奥迪也有这样的感觉,她经营着一家汉服工作室。
当天上午,刘奥迪和同伴将工作室“搬到”花田里,向游客提供汉服租借和妆造服务。
刚刚出摊,就吸引不少客户。下午收摊时,微信收款提示音已经响了12次,收入1800元。
乡村新产业新业态,是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中的关键词。
作为典型的农业村,南垭村也曾陷入发展困局:靠种地,赚不到钱;搞新产业,没经验。
怎么办?夷陵给出的方案是:让土地入市,引实力乡贤,请龙头带动。
咖啡屋老板李军是该区一名乡贤,关注乡村振兴多年,2016年以来,在分乡镇累计投资数千万元。
在南垭村及其附近,他流转了400亩土地,拍下10宗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探索“农业+旅游”新模式。
李军说,“这样可以种更有质量的田,同时吸引更多的游客‘走进来’。”
南垭村乡村游闯出了名堂,也让村民们看到了希望。
2组的刘小琼开了家民宿,6组的陈启新搞了家超市,南垭村的业态变得越来越丰富。
变化二:收入变,农民富裕了
过去,南垭村村民辛苦一年也挣不了几个钱。
如今,村民的收入渠道多了,土地流转有租金,农产品销售有利润,家门口就能实现就业创业。
该村党支部书记杨倩算了算,近三年,村里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每年大约涨10%,2024年突破了2万元。
荷包鼓起来的背后,专业化种植是主要原因。
李军的将军山生态旅游公司在南垭村流转的土地采取稻油轮作模式,推广“良种+良法”,让土地实现增产增收。
3组的村民孙秀龙回忆,10年前,南垭油菜籽低产低价,一斤卖不到两块钱,现在一亩地最多能产500斤,一斤最高能卖3.5元。
在南垭村,有地的,一年收入靠种田+务工;没地的,一年收入靠流转补贴+务工。
3组的村民全仁菊就是一个典型,她去年收入2万多元,其中,家门口务工6000元,农产品销售1万多元。
“这相当于纯收入。”全仁菊说,在农村的花销少,病了有医保,挣的钱基本都能攒下来。
有活干就有钱赚。李军每年大约提供就业岗位100个,再加上村里其他的种植大户,村里至少有十分之一的人实现“家门口就业。”
胆子大点的,头脑灵活的村民端起旅游碗,吃上旅游饭。
10组的村民张选忠办了一家农家乐,生意好的时候,一天就能接待30桌游客。去年的收入,刨去成本,超过了10万元。
经济收入在增长,生活质量在提高。杨倩说,去年村里有的买了新车,有的盖了新房,日子越过越红火。
变化三:人气变,流量留住了
这些年,分乡镇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持续营造新业态新场景,给足了游客留下来玩的理由。
宝妈向陈晨当天上午带孩子来南垭村赏花,中午在咖啡屋品尝美食,下午又开车沿着乡村公路转悠,一天行程满满当当。
“现在乡村越来越美,变化越来越大。”向陈晨说,如果游玩项目再多一些就好了,很想在这里住上几天。
据不完全统计,当日,南垭村累计接待游客8000人次,产生消费超10万元。
李军打算趁热打铁,“计划通过尚家河水库将南岔湾石屋和南垭花田连接起来,打造一条‘花田石屋’旅游线路。”
红火发展带动人气的回升。该村75岁的老人孙秀安说,原来年轻人都在朝外跑,现在很多都回来了。
今年31岁的郑小康在外打工多年,2019年,他选择返乡创业,在村里办了家合作社,专门提供农业社会化服务。
这几年收入不错,去年买了台新款插秧机,享受农机补贴后,只花了4万多元,“今年准备用机器给村里插秧,又可以多些收入。”
除了返乡青年,南垭村还出现了一些新面孔。
今年19岁的陈锦和胡婷婷是一对来自黄冈的情侣,经人介绍,来到南垭村咖啡屋工作。
“不得差。”陈锦说,和城市相比,这里环境好,待遇也高,“我相信只要踏踏实实奋斗,在哪里都会有所作为。”
近年来,南垭村吸引不少创业人员,并涌现了民宿管家、乡村运营师等新职业群体。
这些来到南垭村的人们,正用他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改变着这个传统农业村的面貌。
(记者谭强明、庹翎,通讯员袁平、秦瑶)